头条创作挑战赛配资炒股开户网站
大家好,我是以史为鉴。
秦始皇,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帝王,他的生平故事一直吸引着无数学者的关注。尤其是在秦始皇去世之后,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是否真的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,废除了长子扶苏,立幼子胡亥为帝的问题,至今仍然被历史学者津津乐道,被视为千古未解的谜团。
两千多年来,大家一直依据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的记载,认为丞相李斯和赵高在秦始皇死后联手篡改遗诏,迫使扶苏自杀,并将胡亥扶上了皇位。这一行为被后人视为大奸大恶,进而引发了秦朝末年的动荡与衰亡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的描述也为这一猜测提供了依据:“高乃与公子胡亥、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。赐公子扶苏者,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,立子胡亥为太子。更为书赐公子扶苏、蒙恬,数以罪,赐死。”
因此,历史上对于李斯的评价也一直基于司马迁的描述。他虽然为秦始皇立下赫赫战功,但由于推行严酷的刑法,听信赵高之言,并且在秦始皇去世后废除了扶苏而立胡亥,因此一直被视为一个大奸臣。司马迁甚至认为,如果李斯没有犯下这些错误,他本应和周朝的周公、召公一样成为千古名臣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这一历史定论真的准确吗?
2009年,北京大学收藏的超过3300枚西汉竹简回到了国内,成为了“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”中的重要一部分。这批竹简经过多年流失,里面包含了许多失传的文献,涵盖了数术、兵家、阴阳家、诗词歌赋、诸子百家以及方技医术等多个领域。而其中,关于秦始皇的一部分内容,名为《赵正书》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视角。
大家都知道,秦始皇的姓为嬴,名政(或正),赵正书中的“赵正”便是指的他。令人惊讶的是,《赵正书》中的秦始皇继位问题,与《史记》的描述大相径庭。根据《赵正书》的记载,秦始皇在沙丘游历时生病卧床,临终前他召见了李斯,痛苦地说:“吾霸王之寿足矣,不奈吾子之孤弱何……其后不胜大臣之纷争,争侵主。吾闻之:牛马斗,而蚊虻死其下;大臣争,齐民苦。哀怜吾子之孤弱,及吾蒙容之民,死且不忘。其议所立。”这段话充满了深刻的政治智慧,秦始皇表达了自己对儿子胡亥的担忧,并且担心如果自己去世,朝中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会让国家陷入混乱。他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前能确定好继承人,避免国家动荡。
李斯听后急忙表忠心,他表示:“丞相臣斯昧死顿首言曰:‘陛下万岁之寿尚未央也……’” 李斯的言辞充满了感激与忠诚,他强调自己并非出自秦国,但正因有了秦始皇的信任才有今天的地位。李斯宣称自己愿意为秦始皇殚精竭虑,甚至不惜自杀以示忠诚。如果秦始皇怀疑他,会立刻以死表明自己的清白。
秦始皇听后十分感动,表示:“吾非疑子也。子,吾忠臣也,其议所立。”他再三叮嘱李斯,替自己思考继位问题。最终,李斯与御史冯去疾共同上书,提议立胡亥为继承人,秦始皇听后同意了。
胡亥继位后,迅速展开了政治清洗,杀害了扶苏、蒙恬等人,李斯也未能幸免。
在《史记》中,李斯在狱中自述自己犯下七大罪,其中包括统一六国、开疆拓土等功绩,而这些罪名实际上都与赵高的阴谋有关。赵高通过篡改上书,让胡亥没能看到李斯的忠诚,最终导致李斯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饮恨自杀。而《赵正书》中的描述与此有诸多相似,只是在李斯死前,还多了一段他临终的言辞。在死前,李斯直接对胡亥发出了控诉:“我今天死了,你也会跟着我死!”他痛斥胡亥和赵高的种种过失,尤其是胡亥对国家的破坏,最后他悲愤地预言了秦国的灭亡:“斯见其央(殃)今至矣。”
李斯的死,之后的赵高与胡亥的衰亡,似乎成了历史的循环,而赵高最终也被章邯所杀。这一系列事件,与《史记》中的描述相比,又有不同之处。
《赵正书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《史记》不同的视角,李斯在其中的形象更多是一个忠臣,而非篡位的罪人。他不仅没有伪造遗诏,反而多次劝谏胡亥,试图避免国家陷入灾难。通过这篇《赵正书》的记载,李斯的形象似乎更为高尚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所赋予他的两项罪名似乎也不再成立。
然而,北大的辛德勇教授等学者依然认为,《史记》中的评价具有更高的权威性,而《赵正书》只能作为参考资料来看待。毕竟,秦朝的历史已经距离我们过于遥远,许多细节已不可考证,而现有的史料也仅能提供局部的历史碎片。
《赵正书》与《史记》对李斯的记载,有许多相似之处,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。您认为,哪一版本的历史更接近真相呢?
文/以史为鉴
图/网络
参考资料/
《赵正书》
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
试谈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与《赵正书》对李斯形象的塑造——《古代文明》2018年第1期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